时间:2022-12-18 22:27:16 | 浏览:165
您喝的十年陈茶,也许只是十天前产的,因为年份茶的产区都在天上,天上一天,地上一年。
2014年第一次去普洱茶厂看货,在表明卖茶者的身份后,老板介绍说十年左右的普洱最好卖,说罢便在我面前拿出一叠生产日期标注为2004年的包装纸……
当时我就惊呆了,老板看着我一脸懵逼的表情,误以为是相不中十年的,继续介绍道,想要什么年份都行,印上去就是了……
可怜我当时读书少见识浅,虽说在这行业里混的时间也不短了,但这种操作还是第一次见。
老板看我跟傻子一样继续沉默着,才明白我是个什么都不懂的普洱小白,接着露出一丝不易觉察的鄙视说,这有什么呀,都这样,哪有那么多陈茶卖啊!
我羞愧得无地自容,随后找个借口赶紧灰溜溜地离开了。
自此之后,就再也没有碰过普洱。
小时候家境贫寒,但是每当春茶开始采摘,妈妈便会把大铁茶桶里未喝完的陈茶倒掉,清洗风干后再装新茶。
所以,陈茶不如新茶的观念就深深地铭刻在脑海中。
成年后,一直靠茶叶挣一口吃食。除了跟各种绿茶打交道外,慢慢也开始接触其他各类茶叶。
舌头一直很麻木,不管是绿茶红茶乌龙茶,甚至苦丁茶也能喝一大杯,但一直接受不了熟普的陈味儿。
看着越来越火的普洱市场,不动心是假的。
所以一直没有停止过关注普洱茶的相关信息,但是越是关注反而越看不懂,普洱茶不同于任何一种茶类,它的发展似乎越来越像一种玄学。
评判寻常茶叶的价值,无非都是从产地,季节,叶底,口感等方面来鉴定。
但是普洱不是,它讲的是山头,树龄和年份。
讲山头勉强还能理解,无非是把产地再细分开来,只是细分得太过分而已,也许是为了讲故事方便炒作。
讲树龄就有点儿难理解了,难道同一片茶山的茶树因为树龄不同,口感真的就迥然不同吗?
讲年份就过分了,讲究越陈越好就更不要脸了。
不可否认,许多发酵食品会随着时间的沉淀越来越香,比如酒类。
普洱和白茶作为一种发酵茶类也需要后期转化,但是这个转化时间是有限度的,不管任何食品都有保质期,一旦时间长到一定程度,肯定会过期,食用起来不仅没有好处,反而对身体危害极大。
普洱似乎来自外星球,它从不遵循这个常识,肆无忌惮地吹嘘越陈越好,价值越来越高,在普洱最疯狂的那几年,不仅没有人质疑这个问题,反而全民被洗脑。
曾经有一位同行好友,邀我去喝他珍藏多年的普洱熟茶,据说已经保存了近四十年,小小一饼价值上万。
看着那些老茶埂在水壶里翻腾的样子,实在欣赏不来,一口下来一股浓烈的陈味直冲鼻腔,再喝一口又升级为腥臭的死虾味。
为了不驳他面子,我强忍着喝完一杯,问他,你喜欢这种口感吗?
他说,要说口感真不如几十一斤的大叶子茶,但是这个不重要,重要的是它贵啊!能降血压能养胃能排毒……
说着说着竟然把泡完的叶底也吃了。
在茶叶行业浸淫数十年的内行人况且如此,外行素人怕是早就被洗得着了魔吧!
时至今日,这种说法仍然有无数拥趸。
消费者被教育完毕后,普洱市场起步就是十年陈,二十年三十年也很常见。
那二十年三十年前的普洱产地是什么样子的呢?
那时普洱产区的产茶规模与现在相比如同九牛一毛,哪里有这么大产量经得起每年数万吨地销售?
这样数量庞大的普洱陈茶是怎么来的呢?
答案就在文章开头的那段话里面。
普洱和白茶的适度陈化当然是有价值的,注意是适度。酸甜苦辣咸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味觉取向,有人就喜好那股陈味儿。
当然也真实存在年份不同的陈茶,但是具备用口感去判断年份的本事,千千万万个普洱茶客中,也是寥寥无几。
绝大多数消费者还是听商家说,或是看标注的生产日期。但凡您有疑问,接着就有无数个玄之又玄的说辞让您心服口服,直到您感觉自己见识浅薄,愚昧无知,老老实实付钱走人,还不忘帮着介绍客户。
任何茶叶只要开始跟年份结合在一起,随后必然是价格暴涨,假货泛滥。
普洱是,白茶也是。
因为年份是炒作者的致命武器,更是这种产品走向灭亡的墓志铭。